文化中国行丨上海杨浦:非遗闹元宵人民城市的烟火与年味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5-02-15 11:16:09

  央广网上海2月13日消息(记者冯丽)一声“码头号子”、一段非遗表演、一曲唢呐“响”古今……铿锵锣鼓声中,十余米长的舞龙队伍破开人群,龙身翻卷时,人群中欢呼不断。

文化中国行丨上海杨浦:非遗闹元宵人民城市的烟火与年味(图1)

  “每年元宵节来看行街才算真正过完了年!”沿途道路两侧,居民们早早等候翘首以盼,居民们高举着手机记录精彩瞬间,身穿汉服的小姑娘骑在家长的肩膀上,目不转睛盯着各种民俗表演。2月12日元宵佳节,我们的节日·欢乐中国年——2025年杨浦区环同济第二十届“元宵行街会”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如约而至。

  上海市杨浦区境内元宵民俗活动由来已久。据《上海民俗杨浦卷》记载,创建于明代的萧王庙位于杨浦四平地区控江路。元宵佳节,三五成群的“唱凤凰”队伍抬着纸扎凤凰、麒麟,带着锣鼓乐器,逢门必唱,送上吉祥祝福,为节日增添了喜庆气氛。这种民间艺术表演以元宵行街的形式在杨浦区四平社区保留下来,形成了区域内独特的元宵节民俗活动。

文化中国行丨上海杨浦:非遗闹元宵人民城市的烟火与年味(图2)

  当天,上海杨浦“元宵行街会”集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,杨浦区定海路街道的国家级非遗项目“上海港码头号子”、金山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吕巷小白龙舞、广东潮汕的国家级非遗艺术瑰宝英歌舞、浙江长兴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叶龙等非遗表演,都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。

  杨浦“元宵行街会”历经二十载创新与坚守,已从社区自发活动跃升为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非遗活动盛会,成为全国非遗团队展现独特魅力、促进文化交融的标杆平台,影响力持续扩大。获评上海市级非遗项目、“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和全国“非遗在社区”典型案例,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与时代精神融合的典范。

  巡游队伍中,各地优秀非遗团队的“出圈”项目同台竞技。除了上海本地非遗队伍外,还有春晚火出圈的英歌舞、气势磅礴的浙江省长兴县百叶龙,以及杨浦区结对“好朋友”云南省丽江市纳西族乐巴舞等,生动展现多元文化交融场景,引得市民阵阵欢呼与掌声。

  行街会以“巡游+展演”模式,汇聚多地非遗精华,不仅展现上海本土文化底蕴,更搭建起全国非遗交流的桥梁,成为杨浦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。

文化中国行丨上海杨浦:非遗闹元宵人民城市的烟火与年味(图3)

  值得一提的是,此次元宵行街会还追溯早年行街传统亮点,增设了“人民城市”主题花车。花车由四平路街道居民自主设计并参演,通过动态展演讲述社区治理与城市更新的鲜活故事,彰显上海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创新实践。

  活动现场,来自同济大学、上海财经大学、上海体育大学的留学生成为一道独特风景。他们穿梭于行街队伍与市集摊位间,或拍摄记录巡游盛况,或动手尝试面塑、香囊制作,更有留学生驻足聆听江南丝竹演奏,直言“仿佛穿越千年”。

文化中国行丨上海杨浦:非遗闹元宵人民城市的烟火与年味(图4)

  回忆起大年初五的文旅体验活动中在笔墨宫坊体验非遗描金的情景,同济大学留学生带队老师感慨道:“那次活动让留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,今天的活动更是让他们感受到非遗项目的魅力。作为带队老师,我也深受触动,深刻体会到非遗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。”

  通过沉浸式参与,留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,更成为非遗国际传播的“新桥梁”。活动主办方表示,未来将进一步扩大非遗活动的开放度,吸引更多国际友人共赴这场城市文化与传统交融的文化之约。

  此外,杨浦区将持续用好区域内非遗资源,以传统文化为内核,举办“拾趣YOUNG浦”系列活动,吸引国际友人参与非遗体验,还将推动区内文博场馆、景区、酒店等优化多语种服务,升级旅游线路,不断优化入境游服务,让更多境外游客“Discover Fun In Yangpu”。

  从街头到云端,从本土到国际,这场跨越二十载的城市化民俗盛宴,正以非遗为纽带,让人民城市在烟火气中有了不一样的年味。

  2月12日,正值元宵佳节,我们的节日·欢乐中国年——2025年杨浦区环同济第二十届“元宵行街会”都市化特色传统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如约而至。尊龙凯时平台